中国足球协会青年委员会(以下简称“北青足协”)近日再次对职业赛场的NG体育不正之风亮出“红牌”,在年度第二次针对消极比赛的严肃处理中,四川青年竞技俱乐部因涉嫌在中冠联赛(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中违反竞赛规程,被取消参赛资格,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成为继年初某地方球队被处罚后,本年度足协整顿赛风赛纪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据北青足协官方通报,四川青年竞技在5月18日对阵云南麓城的中冠联赛小组赛中,出现“明显违背体育精神的行为”,比赛录像显示,该队多名球员在场上跑动消极,关键防守环节出现离奇失误,甚至出现门将主动放弃扑救的争议画面,尽管最终比分仅为0比2,但比赛过程引发球迷和媒体质疑。
赛后,中冠联赛组委会立即启动调查程序,联合裁判监督组、技术分析团队对比赛数据进行核查,通过球员跑动热力图、传球成功率对比及战术执行评估,专家组认定四川青年竞技“未展现出合理竞技状态”,俱乐部赛前临时调整首发名单、未报备球员伤病情况等细节,进一步加深了调查组的疑虑。
6月2日,北青足协召开纪律委员会听证会,四川青年竞技俱乐部代表辩称“球队因连续作战导致体能不足”,但未能提供合理解释,足协依据《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第59条“消极比赛扰乱赛事秩序”的规定,对俱乐部作出以下处罚:
足协在公告中强调:“青年赛事是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绝不容忍任何违背公平竞赛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北青足协今年第二次对消极比赛开出“资格罚单”,年初,东部某U21梯队因类似问题被取消青超联赛资格,两起案件间隔不足五个月,凸显足协整治“假赌黑”乱象的决心。
处罚决定公布后,多数从业者表示支持,前国脚、现青训教练李明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年轻球员若从小沾染‘混比赛’的习气,中国足球的未来何在?”中冠联赛某竞争对手俱乐部负责人则坦言:“这类处罚能起到震慑作用,但需建立更透明的监督机制。”
亦有部分声音质疑调查程序的科学性,四川青年竞技球迷协会发布声明,要求足协公开具体技术分析报告,认为“仅凭主观判断可能误伤球队”,对此,北青足协回应称“所有结论均基于客观数据”,并承诺未来将完善证据公示流程。
消极比赛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低级别联赛的生存困境,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中冠球队因缺乏资金支持,常通过“战略性放弃”减少支出,某些场次若输球可避开后续长途客场,节省差旅成本,青年赛事成绩与地方体育局考核挂钩,个别队伍为“保重点场次”而选择性发力。
北京体育大学学者张宏涛指出:“根治问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技术,如引入AI分析球员跑动数据;另一方面需改善俱乐部造血能力,避免经济压力扭曲竞技选择。”
全球范围内,对消极比赛的惩处力度差异显著,英格兰足球总会(FA)曾对低级别联赛球队处以扣分、降级等极刑;日本J联赛则通过“公平竞赛奖”等正向激励引导球队,相较之下,中国足协近年虽加重处罚,但配套预防措施仍显不足,亚足联反腐败部门主管凯瑞·琼斯建议:“中国联赛可建立匿名举报平台,鼓励球员参与监督。”
此次事件正值中国足球深化改革关键期,北青足协表示,将推出三项新规:
四川青年竞技的案例,或许将成为中国足球净化赛场的又一转折点,正如足协公告所言:“维护足球纯洁性没有妥协余地。”球迷期待,这场从青训根基开始的整肃行动,能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注入更多正能量。
(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