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比赛正式开始还有整整两个小时,夕阳的余晖尚未完全褪去,体育场外的广场却早已是人声鼎沸,一片炽热的“中国红”如同涌动的潮水,从地铁口、从公交站、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脸上画着国旗,手中挥舞着围巾,喉咙里酝酿着尚未迸发的呐喊,距离一场关键战役打响还有120分钟,但对他们而言,NG体育助威的战斗早已开始。
“我们已经进场了!里面都快坐满一半了!”一位名叫李伟的球迷在电话中激动地喊着,背景音是嘈杂而欢快的歌声,他和他二十多名朋友来自天南地北,特意请了年假,相约于此。“早点进来,把气氛搞起来,要让队员们热身时一抬头就能看见我们,知道我们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他所描述的景象,正是此刻体育场内看台的真实写照,原本预计在开赛前一小时才会陆续上座的多面看台,此刻已然被早早入场的球迷们“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红色,北看台最为壮观,一群核心球迷已经拉开了巨型的TIFO(巨型拼图式横幅)的一角,那上面写着四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永不独行”。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深植于这支球队与这群球迷之间的信仰,它代表着无论高峰还是低谷,无论结果是欢呼还是叹息,这份支持从未离开,在球队经历漫长低谷期,外界质疑声不绝于耳时,正是看台上这抹不变的红色和不变的歌声,成为了球员们心中最坚实的后盾。
资深球迷组织“龙之队”的负责人李伟在现场协调着助威物资的分发,他感慨道:“我们经历过太多‘提前出局’的夜晚,但每次比赛,我们的人都在,今天的早到,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我们想用行动告诉小伙子们,放开手脚去拼,你们的背后,是我们!”
体育场的广播里播放着暖场音乐,但很快就被一波接一波的人浪和合唱所淹没,球迷们自发地唱起了助威歌曲,从经典的《歌唱祖国》到专为国足改编的战歌,歌声整齐划一,气势磅礴,这种提前两小时就开始的“预热”,营造出的主场氛围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震撼。
在东南看台入口,一对老夫妇正互相搀扶着寻找自己的座位,老先生名叫李建国,今年已经75岁,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追随国足的脚步。“我看了四十多年球了,”他扶了扶眼镜,微笑着说,“赢过,输过,笑过,哭过,以前年轻气盛,输了球会骂街,现在老了,反而更平静了,能来现场给他们加加油,看到他们拼尽全力的样子,我就觉得值,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这些老骨头,不也来了吗?”
他的话语,朴素却真挚,道出了无数资深球迷的心声,这份支持,早已超越了对胜负的简单执着,升华为一种长情的陪伴和一种家国一体的责任。
场内的热情也感染了提前来到场地进行适应性热身的国足队员们,当他们从更衣室通道小跑着进入内场时,看台上瞬间爆发出第一波巨大的欢呼声,队长武磊为首的队员们显然没有预料到距离比赛如此之久就有如此多的球迷在场,他们先是惊讶地抬头望向看台,随后纷纷举起手臂,向看台上的红色海洋挥手致意,回应这份沉甸甸的厚爱。
主教练在场边注视着这一切,表情严肃却目光坚定,他后来在采访中表示:“当我看到看台上已经坐满了我们的球迷,听到他们的歌声,我就对我的队员们说,‘看看吧,这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由,我们没有理由不拼尽最后一滴汗水’。”
这份“永不独行”的信念,构建了中国足球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它不同于欧洲豪门俱乐部基于百年传承的社区文化,也不同于南美足球那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这是一种在长期挫折中依然坚守的、带有悲壮色彩却又充满温暖的力量,它源于民族自豪感,基于对家乡球队最纯粹的热爱,它一次次在失望中重生,变得更加理性,也更加坚韧。
夜幕缓缓降临,体育场的灯光系统全部开启,将整片场地照得如同白昼,看台上的红色更加鲜艳夺目,球迷们的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巨大的国旗在看台上手手相传。
距离比赛开始还有半小时,全场球迷打开手机闪光灯,星光点点,汇聚成璀璨星河,他们齐声高喊“中国!加油!”,声浪几乎要掀翻体育场的顶棚。
这震耳欲聋的呐喊,是冲锋的号角,是陪伴的誓言,是十四亿人期待的具象化,它告诉场上即将奋战的每一个人: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你们的身后,有我们。
有话要说...